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是第一要务,防洪是第一要务。”从古代的大福防洪体系到新时代的“江河战略”,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治水兴盛的故事。近日,2025年思想政治课在线公关主题暨互动教学活动“为祖国谱写青春篇章”在河海大学举行。此次活动秉承青年爱国奋斗主题,结合新时代治水、开发水利造福人民的伟大实践。通过dIn开课、舞台表演、音乐舞蹈、互动交流等形式,以网络和水为媒介,传递精彩的思想和内容。线上和线下的政治课程。演员侯勇艺术演绎了原局长杨凯为国家供水的故事,展现了河海人民永远在国家中共鸣的使命。 (活动主办方提供)穿越时空的历史记忆,总是令人震撼。 20世纪30年代,曾在欧洲留学的年轻人杨凯大胆回到全村战乱的故乡,投身水利工程60多年。原河海大学校长走遍祖国江湖。 20世纪60年代,河南临县人民为改变干旱缺水的困境,在太行山上修建了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里程。十三岁的张梅江继承了父亲的遗志,成为当时当地最年轻的建筑师。 20世纪80年代,年轻人张剑云牛新强陆续从河海大学毕业,实现了防洪振兴的理想和抱负。他们的智慧和努力浓缩为两座丰碑:南北调水工程和三峡工程。河海大学张建云、牛新强、张金良、徐建荣、林一峰等优秀学生出席活动,分享了参与大型水利设施建设的困难。 (中国经济网/摄影:邓浩)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每一代人的青春都绽放出鲜艳的花朵。与国同行,与时俱进:这才是青春该有的样子。经过几代用水者的不懈努力,我国供水格局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人口最多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一个据水利部数据,截至2024年底,我国共建成水库9.5万座、大中型调水工程200个、大中型灌区6924个、堤防31.8万公里。今年是红旗渠干渠开通60周年。运河建设者演员林永健和他的后代沉浸在再现天地之战的动人故事中。张美江(右三)旁边,铁娘子队长郭秋英(右二)与同学们交流。 (中国经济网 邓浩 供图)从红旗渠建设时使用的便携式、肩负式设备,到历年来“国宝”建设中使用的重型机械,再到现在数字水利系统的智能化管理,我国水利的发展历程工业也是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生动缩影。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变得不可替代。 “人需要一点精神。”社会主义是靠艰苦奋斗、艰苦奋斗、牺牲生命赢得的。这不仅适用于过去,也适用于新时代。同样的事情一代又一代地发生。无论是红旗频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精神,还是河海大学“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谨要求、勇于探索”的校训,都像源源不断的水流一样,支撑和激励着后人追寻梦想。年轻人的一生是一场漫长的旅程。一路上有平坦的河流和高山,有平缓的河流和险滩,有晴天有风雨,有欢乐有悲伤。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而你这是为了战斗。今天的中国年轻人生活在一个美好的时代,人生有无限的可能。用脚印丈量祖国的土地,用眼睛发现中华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的声音,用心感受时代的脉搏……你的自我与祖国伟大的自我、人民伟大的自我融为一体,你的奋斗人生将更有价值,你的奋斗青春将更精彩。 (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邓浩)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理论评论频道现已接受投稿,我来了。原创评论和理论文章可发送至cepl#ce.cn(#替换为@)。更多信息请参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文。
(编辑:吴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