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更新

气象使千千万万个行业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做出贡献。

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气象使千千万万个行业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做出贡献。
2025年10月12日 06:14 来源:经济报记者 郭景源
10月11日,在国务院报业局召开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气象局局长陈振林表示,“十四五”期间,气象部门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着力打造前沿体系。技术、精确监控和精确天气系统。预测、精致的服务和人们的满意度。气象事关生命安全、发展生产繁荣、生活繁荣、生态系统健康。陈振林介绍,“十四五”以来,各地从保障人类安全的角度出发,建立了以气象预警为指导的应急协调机制,将气候灾害防治纳入基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 “十四五”期间,气候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平均下降0.12个百分点。在支撑生产发展方面,气象服务覆盖国民经济70多个主要产业门类,数字气象融入城市“单一网络、综合管理”的银形态。 “十四五”期间,国家人工增雨和降水量增加约1677亿吨。降水工程,人工防雹工程减少经济损失约603亿元。 “围绕保障粮食丰裕,支持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我们与农业农村部门联合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新一轮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分区试点工作。‘十四五’以来,从冬季、暖风预警开始陆续发布小麦干旱预警,表明了 及时采取‘一喷三防’,助力增收,粮食增收83亿公斤。”陈振林说。气象服务以保障能源供应为核心,服务于能源生产、供应、储存、交易全链条,2我们正在帮助千余座新建电站利用风能、太阳能资源进行精准发电。着力保障交通畅通今年以来,气象局、公安局、交通运输局建立“单向、三向”预警协调机制,着手路段优化开发,交通事故起数比上年下降51%。围绕保持生产力新稳定性,开发灾害保险、衍生气候变化投融资等绿色综合金融气象服务产品,大力支持低空经济、新能源产业等多个行业。从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角度出发,精细化气象服务涵盖吃、穿、住、行、游、购、娱,覆盖全国5万多个景区。云海、彩虹、霜树、极光等天气预报,让人们的出行和享受从“幸运”变成了“提前”。高温、花粉热等17类健康天气预警产品深受群众欢迎。从支撑良好生态系统的角度,将气象纳入山水林田湖草沙地综合保护和系统管理,为全面防治荒漠化和“三北”等重要生态工程建设提供保障。公众获取天气的方式越来越多。 预测,未来气象服务将会有哪些新的变化和更新?国家气象中心主任金荣华表示,气象服务将更加贴近生产生活。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根据用户提交的位置、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按需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天气服务产品。明威乐,公众可以通过手机、智能穿戴设备等在线互动,随时随地获取最新天气信息,享受天气贴身保障的气象服务。如今,人工智能技术在推动气象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气象新技术应用进行了哪些创新和实践?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毕国贵表示,中国气象局一直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F.A.China加强与“盘古”、“凤舞”、“福星”、“凤青”等企业的合作,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取得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中国的天气预报模型。雄安气象人工智能创新研究中心h研究院将围绕气象模型、气象人工智能及其应用场景开展科技研究,并将与国内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搭建大规模开放创新平台,构建人工智能气象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异常天气事件集体频繁发生,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构成严重威胁。从促进日本经济社会整体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角度来看,加快气象现代化显得尤为重要。 “十四五”以来,日本气象现代化水平快速提升。建成了陆、海、空综合气象观测系统IR和太空由9颗风和云卫星、842个气象雷达和90,000多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组成。恶劣天气跟踪率提高至83%,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13%。天气预报服务有力支撑各级党委、政府决策和发展,以及相关行业和行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完美全覆盖’智能数字预报系统提前3至7天预测局地强降雨、高温寒潮过程,提前15天预测全国重大气候过程,提前6个月预测全球气候异常,年度气候预报产品1数据潜力不断加速,数字天气基础越来越扎实。”陈振林说。 (经济日报记者 郭景源)
(编辑:富忠明)

你可能也会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