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千年药城将“长出”500亿元产业链:甘肃省定西市研究
2025年11月7日 06:32 来源:经济报记者 陈发
目前,我国中药产业蓬勃发展,市场规模超过7000亿元。尽管市场规模巨大,但部分中药原料主产区仍面临种植成本高、质量控制难度大、产业链短等发展挑战。迫切需要加快整个链条的改进。甘肃省定西市中药材资源丰富,是我国地道优势中药材主要产区之一。耕地面积及中药材总产值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当前,面对中药材全产业链的发展趋势,定西这座“千年药城”如何焕发新的辉煌?甘肃省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和原料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如何从中药资源富省走向产业富省,是甘肃省近年来不断探索的课题。定西市作为甘肃省中药材主要制造原料产区之一,素有“千年药城”之称,无疑是观察龙药产业发展的最佳样本。中医药产业是定西市的战略支柱,是富民立业的第一产业强化城市。近年来,当地立足深厚的中医药文化积淀和丰富的中药资源,推动中药全链条完善、全过程质量管控、全生命周期服务加快提升,形成了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仓储物流、健康养生全产业链发展格局。目前,定西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200万亩以上,总产量超过50万吨。到2024年,定西市中药材全产业链规模将突破500亿元,农民人均中药材种植加工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2.4%。来自独特的“原材料p定西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西秦岭的交汇处,海拔落差约2500米,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特殊的自然条件,使我国医药原料药走向“集群链”产业体系,摆脱了只赚“硬钱”的局面,形成了龙氏医药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气候环境为优质中药材原料的种植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当归、鸡黄芪、党参三大本土品种分别占全国种植面积的60%、40%和20%。LS。 “以前,所有的手工工作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劳动力。有的年份,种植了三英亩多的豌豆,需要六个人几乎一个月才能挖。”陇西县寿阳镇王家莫村村民何鹏祥说:“今年种了13亩豌豆,五个人一天挖了,现在从种植到收获都实现了机械化,搬运也正常。我们甚至可以“以前占收入三分之一的人工成本,现在只占十分之一。”陇西县农业技术中心高级农艺师介绍,鹏翔地块位于寿阳市万亩中药原料标准绿色种植基地,建成了涵盖良种繁育改良、标准种植、智能化绿田管理和质量监控系统。常年耕耘在田间地头的他告诉记者,基地是基于全链条赋能采取“种子供应提升+种苗补贴+技术集成+基层示范”的模式,正在为农民打造“看得见、看得懂”的户外课堂和培训基地,提高种植水平、规范化、降低种植成本。为从源头确保中药质量安全,陇西县依托陇西药园和国家药用植物遗传资源库,开展选育、引种和良种引种。新物种示范和“有机”野生物种驯化。突出“绿色、正宗”品牌,推进生态标准化基地建设,建设中药材源基地53.38万亩,其中标准化种植区43.1万亩。在陇西县双泉镇羊口村,村民杨永军种植了8亩多中药苗,其中有“中药材”等5个品种。红根、人参等,采用10余项新技术。 “到现在为止,我们自己种苗,都无法保证药材质量,药苗发芽率只有40%以上,一年只能赚2万到3万元。”杨勇军告诉记者。近年来,该县一直在推广良种。采用龙溪药园精心挑选的种子,发芽率达98%以上。还有农业工程师,提供技术指导和每年种植药用苗木的收入。种苗突破10万元。目前,定西已建成中药材种子加工厂,年加工中药材种子能力1000余吨。推进标准化中药种子苗木工厂化培育基地建设,加快设施苗木技术研究,半造粒剂型.llas等,并培育出龙之气、胃当等系列10余个品种。按照《中药材良好生产规范》(GAP)建立的标准化种植基地42万亩,优质良种培育基地23.5万亩。中药材标准种植率达到84.2%。中医界有句话叫“十方九归”。岷县当归品质优良,产量大,市场占有率领先。目前,岷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68万亩以上,从事中药材种植、收购、销售、加工的农户超过6.5万人。我国医药原料收入占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以上。岷县彪马镇宝家沟村,出生于岷县的毒贩肖向平20世纪90年代,经过多年奋斗,建立了有机当归种植基地。 “牛羊粪便与煮熟的油菜籽混合,通过有机肥发酵剂的作用,转化为营养肥料,不仅为农作物提供了必需的养分,而且改善了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据肖向平介绍,有机当归的价格是市场价格的一到两倍,年销售额达到350万元。规范、夯实基础完善 2021年,《甘肃省大宗房地产中药原料(鲜切)加工工作方案》发布实施,为甘肃省中药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机遇。 《规划》以房地产药材批发为重点,鼓励大型企业在重点产品领域开展药材加工推动产业发展、提高企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共赢局面。抓住政治机遇,甘肃天成兴威制药有限公司成立。公司由山东天成集团与威远县共同创办。近两年来,公司迅速成长为当地中药全产业链发展的骨干企业。年加工生产能力5000余吨,适用30余种常用中药。 “我们大量使用医药原料正品。此前,我们从威远县采购医药原料,运到青岛加工,导致物流成本很高。比如我们一年收购2000吨黄芪,但1吨黄芪的运输成本就1000元。”甘肃天成8000吨磷酸盐副总经理王兴国药用原料药,1.2万户人均年收入增加3万多元,并就地联建加工厂60余家,年加工中药及原料药能力37万吨。威远佳友饮片制药有限公司位于安徽省亳州市。受到甘肃省大宗中药材原产地加工政策的吸引,他于2023年来到威远县,投资建设了原木厂。合作社。 “没有标准化的加工标准,原料药质量难以保证。”威远市佳友饮片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强表示,甘肃省在药材产区出台地方标准,不仅有利于提高原料药质量,也让产品更有销路,相信也会增强市场竞争力。该公司去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今年前8个月达到3000万元。 2023年,甘肃省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定为“中药材优良制造标准”示范建设部。截至目前,全省范围内通过GAP达标检验的中药材原料基地总面积已达33.02万亩,继续位居全国第一。近年来,威远县创新推出“政府协调主导、技术保障、第三方企业托管服务、终端医药企业跟进、共建”的中医药GAP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政府协调生产场地和融资的规划,以实现统一收购和分配。的原材料。科技团队制定并实施种植技术规范。龙头企业将建设大数据追溯系统,为药企提供标准化仓储服务。最终药企将共同建设基地,回收订单。 “这一模式保证了中药原料种植、采收、加工、储存等环节的规范化、规范化,提高了中药原料质量安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和全产业链整体进步。全县10家企业2024年申请建设的6.8万亩GAP基地通过了达标检测。”威远县中医药局副局长罗彦军说。县。依托甘肃正宗中药材追溯平台,全国中药材供应保障项目陇西县建设了1个地市级平台、11个乡镇级平台、11个村级平台、53个基于生产经营的追溯点、5个监测点场、5个气候观测站,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区的“三层一级”追溯体系。 2025年,定西当归面积稳定在44万亩。定西市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延吉分析,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遗传资源和品牌保护的难度已经凸显。 9月1日,《定西市岷县当归产业保护和发展条例》正式施行。这是甘肃省首部关于正宗药材产业保护和发展的专项规定。这个规则《办法》以“保护种质、提升品质、强化品牌、弘扬传承”为重点,明确岷县当归产区范围,从源头保证品质。提出建立基于物联网和区块链的全流程质量追溯体系,确保“从田间到餐桌”的可追溯。 “未来,对于拥有优质资源、主动执行中药原料生产质量控制标准的企业,将给予优惠。”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南京农业大学教授郭巧生认为,要保证我国医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从源头入手,改变我国医药原料基地、产区、采收期和加工方式。这是保证质量稳定的基础。精加工、精加工延伸链条:“药品全运到陇西,优质品储存到陇西”。这句话在中药行业广泛应用,说明了定西的重要优势。定西气候温暖凉爽,干燥而不干燥,凉爽而不阴凉。尤其是陇西县气候湿度低,光照充足,通风良好,造就了天然凉爽阴凉的仓库,素有“世界医药仓库”的美誉。 “我们的产品主要以十大长效药品为主,每年线下交易量达到20万吨到30万吨。”走进陇西县寿阳市中药材交易市场,史同主任指着新排起的柜台告诉记者,为了适应中药材交易规范化、规范化的趋势,市场完善的中药材交易大厅已于近日投入使用。目前,定西拥有中药材原料静态库容140万吨,库种320余种。公司建立了以陇西、寿阳等五大市场为重点的中国医药原料市场体系,年交易量超过150万吨,商业价值近300亿元。陇西、寿阳、岷县、当归市、威远等地位于西北地区。是该地区黄芪、当归、党参的主要商业市场。 “林业、商仓让人民富裕了,要强县,必须从精深加工开始。”陇西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陈亮表示据介绍,目前陇西县有规模化加工企业52家,引进国产医药品牌产品65个。旗下健子号、十字号已开发出26种保健品,年加工加工各类中药原料35万吨,产值已达近百亿元。基本上是从初级切割到切割、活性成分提取、专利药品制造和保健品开发的整个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以陇西芳芳药业有限公司为例,陈亮向记者讲述了当地中药产业链的成长过程。 “公司于2006年登陆陇西县,聚焦陇西县作为中药原料大集散地的核心优势。2008年开始运营后,陇西县主要生产“中药原料提取物,但当时的产值只有2800万元。”陈亮说,经过20年左右的发展,公司土地面积从原来的100亩扩大到600多亩,去年的产值达到29亿元。今年以来,龙溪中药循环经济产业园开始建设中药原料战略储备基地和初级中药原料基地。甘肃翠兰药业有限公司中药材加工产业链建设项目及九大链条拓展强化项目 陈亮认为,如果说一条产业链是一棵大树,那么陇西中药材产业已经有了“树形”,还需要枝繁叶茂,陇西县“产业树”的成长就是一个缩影。定西中药产业发展概况.目前,定西市正在建设永西、岷县等5个中药产业园。产品涵盖中药部位、药材等品类。中药提取物、奶粉、中成药、生物医药及保健品。威远工业集中区和岷县工业园区聚集了众多中药材加工企业和产业链。可以看出,它正在不断增长。如今,大健康产品的发展前景广阔,不少企业也沿着这条轨迹不断研发新产品,推动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甘肃渭水源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此前主要业务为加工威源党根、黄芪、当归、黄花菜四个品种。今天,其产品范围不断扩大,包括一系列中草药保健护理产品。 “我们从2023年开始生产药品和杂货产品,不到两年的时间,这些产品就占到了公司销售收入的10%左右。”游世伟是维世源医药科技有限公司驻地科技通讯员,拥有医学检验经验,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投入到公司的产品研发中,参与参芪丸、元气四宝茶等新产品的整个研发过程,支持公司不断创新。甘肃九州天润中药产业有限公司作为岷县中药产业龙头企业,近期建成了CMA认证的中药检测实验室、冷链仓储物流基地、追溯系统齐全、AI智能生产。线,弥合岷县中药产业服务业与中药种植加工追溯体系的差距。 “AI智能生产线使加工效率提升50%,能够精准提高水分和切割厚度,随时检测药材有效成分、二氧化氯农残、重金属含量等重要指标。”公司秘书长王红霞表示,公司于今年6月获得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将继续开发火锅食材、鸡汤食材等药汤产品,拓展产业发展新业态。今年8月举办的工业展览会上,共签约地方合作项目68个,总金额896.6万元。签订销售合同38份,总金额4.669bi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刘伯荣表示,公司将投资100万元,推动长效大品种二次开发,将名优长效药方转化为新药。食品医药原料、保健品研发生产,中药、日用化妆品、化妆品、保健品研发生产。他表示,重点是继续丰富中药产品优质供给,做大产业链、做强价值链。 (经济报记者 陈发)
(编辑:富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