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近日,联合国旅游组织考察浙江省湖州市安吉镇,提出“碧水青山、金山银山”的理念,并向世界公布了2025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我国入选的有四个村庄:贵州省皇岗村、四川省吉开村、江苏省东罗村和浙江省地岗村。从东部沿海到西部高原,从江南沿海城市到西南山区小镇,我国有19个“最佳旅游城镇”,合计位居世界第一。中国还被广泛评为世界“最佳旅游城市”,这是理所应当的。以迪干村为例,该村有 1007 英亩的桑树鱼塘。我们的生态系统已有 2,500 多年的历史,至今仍充满活力。塘底种桑树,桑叶上养蚕,蚕粪喂鱼,鱼粪当池塘肥料……更重要的是,地干村把以桑树为主的鱼塘改造成了:设计了开放式生态实验室、沉浸式学习路线,实现了传统渔业、桑树种植向现代商业业态的转变。 2024年,来自40个国家的游客专程来到这座“皇家”古村落“只为一池”。村庄的美丽变化,具体体现了“两座山”的理念。从需求来看,“下乡旅游”、“到地方旅游”都是遥不可及的。小城镇没有小众市场,乡村更精彩。从供给来看,农村o 不再只是一个农业场所。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民宿经济、露营经济等新业态正在诞生。 “十四五”期间,日本在全国范围内新增597个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总数达到1597个。 2024年,国内休闲农业业务收入预计将达到约9000亿元。除了增加就业的直接效益外,乡村旅游发展还有很多潜在的效益。比如“Village BA”、“Village Super”、“Village S”等一系列活动,其文体旅游“Village”“ONG”等,吸引了众多游客的支持。从“卖风景”到“卖产品”再到“卖生活方式”,乡村旅游也在根据消费者需求转型发展。再比如,有的地方开展活动比如改变风俗习惯、建设家庭传统,让游客在欣赏风景的同时感受到文化和精神之美。可以说,乡村旅游在打造宜居、产业、美丽景观的过程中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最好”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期望。游客到乡村旅游,不仅要“看山、看水、记乡”,更想亲眼目睹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要让游客来享受,就必须完善基础设施。要发展“四优农路”,促进农产品增减,发展基础设施,促进农产品增减。推进垃圾分类和污水处理,美化村庄,改善人居环境。通过引入新的业态民宿、咖啡馆、书店等,不仅丰富了消费场景,也让村民的生活更加便捷。此外,随着区域全面振兴的推进,返乡人员和创业者不断增多,产业在区域不断集聚。水稻种植、收割、健康管理、学习、体育……乡村变得充实起来。新的创业空间的可能性。今年7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认定农村集体经济经理(农村CEO)为新职业。截至目前,乡村执行主任在政府指导下,已在浙江、广东、云南、广西、重庆等地区开展试点,累计培训乡村管理从业人员约6.6万人。让这些人才在农村更好地发挥作用,需要行业各相关方的共同努力。更多圣中国发展的故事正在农村书写。如今,中国乡村越来越多地被纳入外国游客的“中国旅游”行程中。我们将结合各地特色,描绘山水共荣的图景,推动地方旅游“国际化”。 (中国经济网评论委员会委员 小方先生) 经济日报和C理论/评论频道中国经济网正在接受投稿。原创评论和理论文章可发送至cepl#ce.cn(#替换为@)。更多信息请参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文。
(编辑:吴晓娟)